循经太极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微信登录,快人一步

查看: 1063|回复: 0

衡定一个人的功夫如何,要看他的文武是否双持

[复制链接]

161

主题

198

帖子

1135

积分

勇威士

Rank: 6Rank: 6

积分
1135
发表于 2020-8-23 16:56:3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李兆生老师在《太乙金编》下卷第694页有这样一段话:

“游桩是舒展筋骨,绘画写字是团敛元气,文武要同修。如果没有文的团敛元气,仅有武的游桩舒展筋骨,就不能把神敛回来。”

这段话很清楚地说明了,功夫要文武双修,练武也要学文,不能偏颇。有些人的武功很厉害,可是他教的徒弟都不行,这是什么原因?这是因为他没有文的修持。





他的武功之所以高超,是因为他的师父修行有成,文武双修,以自己的丹光时刻的照耀着他,使他的灵性生命得以成长。


但是由于在修行的过程中,他过于执着于武功,而少有文采,使得身中之一团元气,舒展有余而收敛不足,不能结成金丹。那么他的徒弟就只能自修自为,得不到黄金种子的加持,只能终身在自然门内,而不能参真。


先生文中所写的游桩是指“太乙蟾游阴阳显化行功”,是通过武功的专持而使身中元气龙雷振动,内气冲腾而显现出来的功夫,在这里是代指武功。


当然在传统武学之中,文中有武,武中有文。先生在同一页中也写到了:“虽然游桩是先求开展,先舒展筋骨。但并不能每时每天都只管舒展,就像每天都往地里种庄稼,不管成长,收获,这是不行的。春种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,这是自然的规律。”





因此在修为当中,在练武的时候,要有舒展,也要有收敛。在这一张一合,一升一降中,使身中的元气得到锻炼,正是“气宜鼓荡”也。在练习的时候,同时也要注意神意的运用,要“神宜内敛”。


而文的修持当中,也同样要这样。在读书、写字,刻砚的时候,神意要收敛起来。但是呢,虽然身体并没有像武功一样大开大合,却也要注意身中元气的运化。


身中的元气要随着读书的韵律,写字的提按,刻砚的起落而产生运转,这就是武功当中所说的循经,缠经。光是收敛神意,没有元气的运转,是不足的,不能言之为功夫。





但是呢,要想在这微动之中,运化元气,必须要有武功的修炼在前。这才是文在武之上的真意:武功是文修的基础。


说到这里,大家就会知道,文武双持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。光有文则是失之于柔弱,只有武则是涣之于刚强。过于柔弱容易变形,不能保持本色。过于刚强则容易折断, 也不能长久。




近现代以来,国术的“大师”们层出不穷,那么如何衡定这些大师们的真假呢?首先有一点,看他是不是文武都有成就。


好多的武术大师们,就只会拳脚功夫,至于到底功夫如何,不得而知。但是很多人确实是没有什么文化,没怎么读过书的。比如说当年王宗岳的《太极拳论》,《十三势歌》,短短几百字,被视为珍宝,不轻易传人。







这两种拳论,是一种类似于总论,是泛传的内容。而在宗风之中,则是每一招每一式都有功谱,讲解功夫的动作,姿势,武技,内脉循经,如此才是功夫。


在武功和文化的修持之外,还要有其他的功夫。你不能只知道站桩和行拳啊。同样在《太乙金编》下卷第694页,李兆生老师写道:“仅有武的游桩舒展筋骨,就不能把神敛回来。每天总在散神,又不知静功,睡功如何修为,如何收心,练心以及养神,就不能与大自然相合鸣。”(注:天人合一即与大自然相合鸣)


如此看来,一个人是否有功夫,则是要观其文武是否双全,会不会静功的操持,以及师承如何?概因功夫之修持,首先要“师父引进门”。师父是自然门的,你也永远只能在自然门内。师父是金门的,你才有机会追随师父,得以超脱凡尘。
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
已有 0 人打赏作者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小黑屋|丹经武学循经太极与健身

GMT+8, 2025-7-4 12:44 , Processed in 0.060114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