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中言及复聪指穴秘术,虽有心传,本属火候。君不闻丹经语: “契论经歌讲至真,不将火候著于文。 要知口诀通玄处,须共神仙仔细论。” “纵识朱砂及黑铅,不知火候也如闲。” “饶君聪慧过颜闵,不遇真师莫强猜, 只为金丹无口诀,教君何处结灵胎。”《悟真篇》 “授者曰师受者盟”,“金书玉景乃可宣”。《黄庭经》 古圣哲作书,是留传世上的所为,是先范承业之集,实属真言。 《文心雕龙·史传》言,“然史之为任,乃弥论一代,负海内之责,而赢是非之尤。秉笔荷担,莫此之劳。迁固通矣,而历诋后世。若任情失正,文其殆哉!” 然诸宗学识是师传与书卷交会而成之结果。 大凡经师承宗风者,圣人知其理,著书立说,以哲出之。师真以心会神传授之,乃谓受之真宗。初传授之以形,继之授之以理。形中寓法,法理并传,使后学洞真三昧。同时参录本抄密籍,一是学人秉师传而操笔,一是师藏专论之真持。其二者不可缺,复为宗流脉传,师生相袭之证作。 《武当修真密籍·论师徒》语云:“师徒如父子,父慈子孝,师能徒尊,此自然之理也。为父者欲得孝子以光门庭,为师者欲得贤徒以广宗祠。所谓师访徒三年,徒访师三年即此也。徒之贤者侠肝义胆,正大光明,尊师爱友,继承师传,保门护道,患难相扶,休戚与共。荣辱不分,贵贱不嫌,不忌不怨,终身相依,如是师乃放心,倾囊倒匣,竭诚相授,师诚徒义,水乳交融,共存共荣。反之则欺师叛道,必招天殃,慎之戒之。” 余之见闻,为徒者初学以诚心求教,略得真知一二,流于世俗,自觉超人有长,反观师亦觉师为平常。孰不知师乃过来之人,守旧律返朴归真,不自欺亦不欺人;身藏诸艺,心存本真,岂是鬼头鬼脑之小人所可揣测,此徒非良器,不可呈真,人世纷纭,俗为累累。虽为徒者,一是自足于自娱,或是年深日久为尘患所熏,不能尽持宗风教化,苟且一生。诸般形骸,宗风难持矣。道是真道,师是真师,所谓圣真为之不修自真。执其纯正,世俗多扰,致俗人闻道大笑而已,是宗风难持。师徒相寻三年矣,非指三年光阴,是言其缘其机难遇耳。 夫宗风脉持,要走正宗不为旁门所惑,要千万别练成狂人,遇真师相渡不可错过。概言真师者,自有博广学识,过人超世之擅。亦朴亦谆,授人施之以礼,教学行之以度,观其小效而验其大成。循续渐进,文武同宗,勉之后学,继之前踪。一慈、二俭、三不敢为天下先。再求上者,善古诗者必属雅才,文笔超凡,记做惊人,有三绝在身,有宗风传真。先贤曰:“课子课孙先课已,成仙成佛且成人。” 为师者,治学严谨,弘传统之法乳,哺化群生,授徒课教,以尽宗风,以成济世之广材。因人施教,授之以真,视之以神。明之在心,守之在魂,不苛不慢。施法度于徒以仁,教诸众慧化以慈。研学时有本有源,阐化时悟,修真自持,警喻世人。以易理衡真,顺自然而求天然。泛诸辞言,是师心亦是己心所出之诚言。上期天地日月拱抑之德,下合万物阴阳顺化之情。理出天然,道法自然。著斯文以警世,记斯篇以明心。是此,是为师真之篇。 壬申大雪后二日 李真阳并记于吉林
法镜垂仁篇 ↩︎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