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
楼主 |
发表于 2020-3-13 22:59:58
|
显示全部楼层
《行书的书写与造型》
1、
a行书是在真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,以真为本,萌生出行书风貌。
b行书既有真书的遗骸,同时又有自己的神彩。
c是在真书的笔顺、间架、笔势中发展起来的。是由稳定的真书,转化为流利的书写过程,产生行书的生命,是谓“行出于真”。
本段话叙述了真书和行书的关系。
2、
a据其书写时的动静放敛程度,则可分为:行楷、行书、行草三种类别。
b就行书而言,第一步还是应当起步于行楷。待笔力稳健之后,再参以草的结构、运笔,渗入行书,则是入手于行草的起步。
本段话讲到了行书的类别和起始顺序。
3、行书,是较为常用的书体,亦能反映出人的气质风格。
修真常言“人心生一念,天地尽皆知”,若以静态而言,似乎一念已过,不再留痕;今以动态而看,心动气就行,气行身中必有痕,有痕书写必显发出来。故《太上感应篇》言“欲修天仙者,当立一千三百善”,修真学子可不慎乎!
4、反而观之,练字书写也是对性格心态的修持,行书的书写与造型则是书写中应该注重的内容。
修真有炼己筑基之说,对性格心态的修持为修真最难。夫佛法中有忏悔法门“往昔所做诸恶业,皆由无始贪嗔痴。从身语意之所生,一切我今皆忏悔”,有感恩法门“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”,如是皆是在一心上下功夫。若以平常而论,心地放逸悠闲,不觉有异;若以用功而论,一念不良,气脉即不能中正,离道而远矣,故先贤有语“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;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”,又有警语传世“一念尘心起,百万魔障开”。如此才见书法修心的真谛。
在下写此一段小文,为我几年来真心感受,修心的课业当自反省中来,望毋为达者笑。
5、任何事物都要从基础上做起。人们最熟悉的写字当然是从一笔一划地写起,可是又定不下心来,觉得初学时干燥,进步不大。这些都是自然的,人人如此,都从这个时期度过的。持之以恒,先参照写字帖来做范本学习。
此一段文足见先生深通世情,知道人心浮躁;又足见先生深情,先温言相慰“这些都是自然的,人人如此,都从这个时期度过的”;然后先生又加鼓励:“持之以恒,先参照写字帖来做范本学习”。
修真语“无情不能做神仙”,又《文人丹夫》:“情之所至,非理而之,若是古人不尽此道,天下能有今时之际乎”,先生的深情是我们的典范。
6、行书的书写,是在点化之间寻求变化,每个字相间形成布局,演化为章法,形成自我的风格,在神韵上用功夫。这则是行书的艺术生命。
“笔软则奇怪生焉”,观察行书,看她笔划之间的变化,笔尖扫过纸面所形成的痕迹,确实能够给人不同的联想,似乎让人领会到,“啊,作者在写这一笔时似乎是看到了天地大自然中的什么轨迹,然后把这种感受用书法概括出来”,这样凡此一切是书作者的艺术修养。
7、行书的造型,随笔势而运化,气韵自如,亦是在点划之间寻求变化。
写字的造型,窃以为:人的头上是天,天上有日月星,脚下是地,地上有江湖海,天上的光芒照耀大地又产生了风霜雨雪,产生了自然界中的一切,产生了字的造型。所以写字是看天以成象,手上的笔岂止是在纸上书写,也是在天地之中探求。是为造型。
8、行书的造型是在书写时,以笔势,笔力潜流而出,在点化动静中寓以变化。
以笔力、笔势潜流而出,故可以笔下生“白云”,所谓天台紫真“白云”上人者,以此?笔势、笔力是身中太乙循经的体现。
《龙真草字帖》:“少”字,一点是落笔成迹,枪发顿挫之力,然后以混元缠丝力下扫
至末端时蓄雄浑之力,力蓄成时阳生而动,空灵跳跃、铁画银钩点于左点,笔落在哪里就是哪里,纯为气脉自然之势,不假造作人为之思,左点时左钻循缠,沿左缠之势,飞龙在空,而落右点,太极动静,左而右之,右而左之,左点到右点时由左缠经而变为右缠经,右点点下后自然飞起,再以千钧之势而下飞扫。诗曰:
先生
“少幼经师滚龙枪”,今我神思看端详。
先生笔落惊风雨,白云成迹天龙翔。
左缠右循通气脉,八卦九宫自畅洋。
今又先生启教我,文武同宗宣天光。
9、行楷的书作,每字结体呈势,自成一局,虽然相互间自有启承照应,而独自一字的笔势,笔力要自结一统,不可有脱阵之态,松涣之嫌。
10、行草不然,行草书作,笔势、笔力注重字与字之间的血脉气韵流动、神气相依之处。
11、欲完美行书,除去对楷有相当的功底而外,亦不能忽略对草书的专修。这样行书的书作,方可以在行楷、行草之间畅情而驰。因为行书是间于真书与草书之间的书体。
12、本来行草的造型与书写,涉及章草,故将其简而言之。
记得同朋友讨论艺术修养的标准时谈过一宗故事,日本有一个和尚曾经用笔画下一个圆,日本人奉为国宝。朋友言艺术中外皆有,不可一圆论之。今天想来,这个圆为什么能够被奉为国宝?因为它是健康的象征,是人的精气神的展现,它反映了内在气脉的通透。
13、行书的书写是在真书笔顺的基础上进行的,然后取决于笔势、笔意。
14、盖行者真之捷而草之详。知真草者之于行,如绘事欲作碧绿,只需会合青黄,无庸别设碧绿料也。
15、对真书的学习,则是全面的认识和掌握其必然的律轨,书作本身才能与性情神思相感,书作的艺术价值才有生命,书者本身才得以驾驶艺术的法则,据其必然的律迹,自由地表现,完成“大道自然”的成功
学书的艰难在于她是在细微出用功夫,心手相乖,神思分离,常常感觉有力使不上,故心生急躁,人之常态也。“大道深功苦中得,玄机妙法静里参”,对此,没有别的办法,唯有下个苦功夫、下个死功夫,滤去心中的浮躁才能留下沉甸的金砂。
16、此时,动静刚柔的笔迹才能由笔端随势显出,即在律轨中游行,又与笔者心灵想通,才是书作的灵魂,赋予笔留下的痕迹。
关老论剑谓“游龙剑”。经云“枪若蟒龙,剑若飞凤”。
17、孙过庭又说:“真以点画为形质,使转为性情;草以点画为性情,使转为形质。”
性情即人心中逸气奔流处,使转为人飞经走气处。
18、行书即有真书的特点,又有草书的个性,两者居于一体,是点画使转,形质与性情的互为,是神思相畅,以轨迹为律的生命。
19、这样,行书的书写,则需要自我在反复实践中感受,去体会真与草之间的性灵,去掌握形质与神韵发之性情中的变化。
我的书法基础不够,这一段不懂。
20、书写是在笔的运动、速度、间歇、连贯,笔锋的顺逆、快慢、轻重诸种互换的生命展现出来的。 造型是字的筋骨血肉,神韵,诸种风格的基础。书写与造型则是书作的相关神髓。就造型而言可注重以下几方面的修持。
①造型大小…
②四部外形…
③空间分配…
④各部配制…
不懂。
21、行书的书写,笔垂中宫,八方回荡,非金气而何?
金气者,宇宙天然之元气。
书作能以神为用者,即金气为用。
“金性钝非火克不能成器”。
“假笔转心,妙非毫端之妙。必在澄心运思至微妙之间,神思应彻”。
宇宙之中、天空之上有金气。宗风嫡传“金气大周天”。
22、行书者,能以元气收敛入骨,才能“凡下笔点化波撇屈曲尽一身之力而送之”。
潜气内转者,即武学以丹力入剑之事,文武同宗,书作亦然。
以武学而言潜气内转,本来不难,《黄帝内经》:“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;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”,凡此皆是神之为用,于是元气自能内转。惟武学中有爽神以真,有藏神于虚,我辈可仔细品之,谱文求之。
版权声明:本文整理自丹经武学——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网站,原作者ID:清茶,如涉及版权问题,原作者可联系管理员删除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