命题二:学习循经太极拳的方法 冯友兰先生认为,哲学的方法,更确切的说,形而上学的方法有两种:一是“正的方法”,一是“负的方法”。所谓“正的方法”可以理解为“逻辑分析方法”:即通过理智对于经验作分析、综合及解释;所谓“负的方法”则是直觉主义的方法,即所谓以体悟的方式直接契合形而上学的对象。而学习循经太极拳,也不外如是。
“三传”,是练功的捷径,是按形迹、心迹、境迹分为初传、宗传、神传三种法境。“初传惟见形迹出,宗传始悟法心传,神授复如演道妙,会将神髓谱中观”。形传不立文字,即指传统旧说之初传,初传多为入门之持,犹如大人教孩子,一招一势就范,初传最慢。宗传亦即心传,叫作口传心授,也就是心领神会,是由师承亲传所授,言传身教,随师资造化,或以语言出之,或以文字出之,视承学者而有所不同。至于神传之法,系指谱文中境界所期之处,以及文字之外信息相感之境,多以文辞而持境,藏有隐真,但没有形传、心传之法作为基础,意境者更难明悟。要得神传,需背诵功谱,心领神会。通权达变。使灵性在声韵、境寓中唤醒。———— 《真元宝笈》
在《抢救国术中不立文字的遗真》一文中,老师指出了学习者所处的三种境界,即上文所提到的初传、宗传、神传。在循经太极拳的学习过程中,我们最先要经历的便是初传。无论是何种功法,我们首先要掌握动作的正确要领。这一方面要求我们要认真阅读教材,揣摩有关动作的文字描述以及图片展示;另外要特别注意在现场教学的过程中,认真观察、体会老师的动作演练,争取能够尽量模仿老师的动作。然而值得注意的是,传统导引炼形术有一个不同于现代体育运动之处,那便是它特别强调对与运动过程中身体状态以及变化的体会,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动作产生反馈调节的作用,即所谓听探的良知以及顺化的良能。这里体现的便是对主观感觉即所谓“负的方法”的应用。
在太极拳的学习过程中,单纯的模仿动作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,这一方面缘于太极拳的动作更多的强调的是实现动作的过程、而非结果:同样完成一个动作可能会有不同的实现途径,而我们需要掌握的是正确的肌肉运动形式而非动作本身。当我们在观察老师们的动作时会发现,老师们的动作富于生动的变化,同样一式可能展现出完全不同的风貌,但都会给人一种正确的感觉。然而当我们主动去模仿这种变化的时候,往往似是而非。这是因为我们只关注到了外在形式的变化,而忽略了其中一以贯之的内涵,即太极拳运动规律的底层逻辑。
有些人会认为经过反复的锻炼,自己会自然而然的逐渐趋近于太极拳的本来面貌,即所谓“如保赤子,心诚求之,虽不中,不远矣”《大学》。但是这里面存在一个潜在的矛盾:当我们秉承这种观点的时候,在锻炼时多半不会沉着冷静的体会其中的内涵和变化,反而会认为自己已经锻炼过足够的数量而变得漫不经心,这就违反了“心诚求之”的原则。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看,我们从小开始学习筷子的使用方法,每天最少三遍的练习,经过多年的磨练,大家用筷子的能力仍然差距巨大。能做到随心所欲的使用筷子,以至于如臂所使的境界的人仍然是凤毛麟角。这是因为我们在使用筷子的时候只关注了夹菜这个目的,并没有去细心研究整个过程。如果仔细思考这个问题的话,对我们练拳会产生很大的启示作用。
|